从小就有要到韶山冲去看一看的想法,我想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的。但我直到前年才决意到此,并不是怀念之心不强烈,却是种种原因搁置了这种久远的相见。
我从株洲下火车已是下午三点左右,又坐班车到韶山,因是冬季天短,到韶山冲已是天黑,司机问我到哪下,我说到毛主席故居,师傅就送我到了一个山村的小旅馆门口。我感觉好像是农村的山路,七拐八盘,因为天黑,我也看不清是哪里。
吃过饭后,房东问我是不是要到广场转转,并嘱咐穿厚点,可我想没事,谁知出去门没多远,冷的很,因为我还穿着从南方回来的衣服,就匆匆回到小旅馆休息了。是夜,比较冷,可我跟房东说不用空调了,弄得半夜醒来几次,但终究困的很,冷冷地睡着了,早晨醒来就换上冬装。
毛主席铜像广场早早地来了许多人,高高的铜像前照像留念的人络绎不绝,我好不容易挤个空隙让游客帮我照个像。毛氏祠堂在路边清冷地矗立着,我凝视着有好几分钟。
我顺着游客的指引,来到一处山口,见到游客已列队在导游的指挥下井井有序地向故居前行,我不是团队游,只好加入到游客里,顺势来到故居。青青的树木环卫着土瓦房,下边两池水塘幽幽地泛着灵光。
我参观了室内之后,来到屋后谷场,端祥了平地上的小草屋,想想农村打场的情景,因为我小时候也撵过场,深深地知道这个小场对一家人的重要,一年的丰收与欠收都在这小场里辗转。看场地的样子,如果是真实地复原,估计主席一家小时候的生活并不算拮据,更不用说屋内还有几样象样的家具。
后来,我从网上查到,倒是主席父辈家境还不错,可毅然地选择了革命,可见当时国内的压迫有多重。有压迫就有反抗,历朝历代皆如此,如何让国民安居乐业可见也是国之根本。若民不乐业,就会动摇社稷。
再个不得不说的事情是,沿途小贩的追逐套售小纪念品的行为,却使我耿耿于怀。虽然我也满足她们的愿望购了些,但总觉与环境不匹配。可一位老婆婆却说道,毛主席生前没给老家带来多少实惠。言外之意,现在靠主席的怀念生点财也不为过。这个想法,我想不会是个别人吧。
联想到早餐吃碗稀饭都三元钱,问为什么这么贵,可人家说这是景区啊,我猛然想到景区就是有点贵,也正常,可总觉得心里不舒服,在这小山村里为何找不出像农村山村那样纯朴的味道,更何况是毛主席的故里。
也许是世事的沧桑,磨灭了这里许久以前的景仰,感到心痛,主席的光辉是何等照人,可如今思想的翅膀在哪里?思想的源泉在哪里?为何不能在这利益熏熏的世俗中,留下一片圣洁的光辉的领地,切切不能单纯地当做景区。 |